2012年2月11日

天目茶碗的土胎---我在1981年底隨師大的吳讓農教授學手拉坯, 他開宗明義的說: "中國古人已經燒出這麼多漂亮的釉彩, 釉藥顯然不難! 拉坯最難, 所以我只教拉坯."

教授的練土桌面採向外傾斜式, 練土時用上半身的重量去壓陶土, 是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 他的口頭禪是"這是我們中國的", 練土成"菊花瓣"的形狀, 日本人稱為"菊練", 吳教授就說"這是我們中國的".....
1988年當我買進瓦斯窯後, 就把全部心力聚焦在"天目釉"的燒製. 現在回想起來, 那時候的我閉門造車獨自摸索, 黑釉表面燒出氧化鐵的結晶, 就稱之為"油滴天目", 充其量不過"依樣畫葫蘆"罷了. 直到1994年有幸認識江有亭老師, 感謝他告訴我有關"天目釉"的資訊.
1995年起我專注於柴燒陶製作, 開始接觸到許多人, 有客戶和我分享他們蒐藏的"古天目茶碗", 不論真偽, 這些陶碗俱有土胎粗獷的質感, 和陶匠俐落的工法, 讓我眼界大開心動不已 !
當我訂下目標,要燒出台灣在地陶作時, 曾下過一些功夫研究胎土, 製作柴燒陶就刻意調配自己喜好的陶坯色澤和質感. 所以2003年重新再燒製天目釉時, 選擇胎土就更加嚴謹了.

照窯的天目茶盞胎土粗獷呈黑色或褐色

兔毫天目茶盞--2012/02/09燒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