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8日

《转载》我们应该感谢日本对建盏的贡献

《2014-10-28 把盏堂》

第七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已于昨日(10月27日)结束,为时4天。建窑建盏作为中华宋代文化传承与复兴的代表,成为此次文博会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建阳市建窑协会也组织了一二十位建盏师傅,携带各家精品参与展览,详情可看建窑协会(微信号:fjjyjzxh)的相关报道。

《转载》我们应该感谢日本对建盏的贡献
文博会建盏现场
(注:这个时间点,人较少)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天目名家杨春生先生(照窑)也参与了本次文博会,展出了诸多的兔毫、油滴天目的精品。台湾作为建窑建盏复兴的先行者,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杨先生在1988年就开始钻研建窑建盏烧造,后历经十年的柴烧陶制作,并于2003年起专注天目茶碗制作,坚持遵循传统建盏的单挂釉烧造工艺。

《转载》我们应该感谢日本对建盏的贡献

《转载》我们应该感谢日本对建盏的贡献
照窑杨春生的展品

此次文博会,小堂有幸与杨先生交流了一个多小时,就一些建盏的文化传承与复兴问题进行探讨,受益良多,也解开了小堂一些疑惑。其中,杨先生谈到一个可能我们未曾过多关注的问题,在建盏与日本天目的关系中,“我们应该首先感谢日本,感谢日本对建盏文化的保存与贡献”。小堂对此也深有体会,故本期先就这个问题谈谈小堂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其他问题姑且按下不表。


正文:

日本对建盏的贡献,小堂认为主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对建盏的尊崇与保存、宋代点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建盏的研究和复烧、建盏文化的回哺。下面,我们逐一展开探讨。


1、对建盏的尊崇与保存

《转载》我们应该感谢日本对建盏的贡献
德川美术馆油滴天目

自日本留学僧侣将建盏带回日本后,日本一直都将建盏奉为最高等级的茶碗,在日本茶道界广为人知的两本古籍《禅林小歌》、《君台观左右账记》均有记载。建盏只有在高规格、重要的茶会才会拿出来使用。时至今日,日本仍将三件曜变天目(建盏)作为国宝,并将其中之一称为“世界第一碗”。

古陶瓷专家陈显求教授在《扶桑鉴宝记》中,详实地记载了日本大德寺龙光院如何小心地取出曜变天目,“知客僧在廊檐下铺上约2米长 1米宽的绵垫,,然后把白布包着的一个大木箱打开,把四重的一个比一个小的箱子逐一取出,打开后,从小布袋取出这只国宝。”

可见日本是如何小心地保管建盏,由此也可窥得日本对建盏是何等地尊崇。正是因为这样的尊崇之心,才驱使日本茶人对每一个建盏进行妥善的保管,使得大量的建盏极品得以传世下来。而我们今天才机会一睹宋代建盏的风采。

如若没有日本对建盏的保存,很有可能曜变天目(建盏)便就此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中,我们完全可能不知道建窑曾有如此惊艳的“神品”。而更多的极品油滴天目也无从见到,除了《大观茶论》等古籍所记载的文字外,就只剩下水吉镇千年窑火留下的遗址和漫山遍野的残片、匣钵。


2、宋代点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转载》我们应该感谢日本对建盏的贡献
今日再现的径山茶宴

在南宋,自僧人荣西将茶种带回日本后,日本便开始大规模种植茶树,驱使了大量的僧人前往浙江径山寺学习点茶法,称为“径山茶宴”,并将其完整地带回日本。宋代点茶法也因此在异国生根发芽,并融入了日本独有的民族文化,发展成为今日的“日本点茶道”。日本点茶道,依然沿袭、保留了大量的宋代点茶方法和仪式,是对宋代点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而在我国,自明代朱元璋下令贡茶改制,废除宋代龙凤团茶、改用散茶后,饮茶方式转变为今日沸水冲泡的瀹([yuè])饮法。盛行三百余年的宋代点茶法迅速衰落、消亡,建盏成了“无源之水”,建窑窑火就此熄灭。不仅径山寺的茶宴,整个宋代的点茶法在当今中国都难觅踪迹。


3、近现代对建盏的研究

《转载》我们应该感谢日本对建盏的贡献
林恭助作品

日本陶艺家小山富士夫所著的《陶瓷大系38:天目》和《天目》二书,再次肯定了建盏在日本茶道界的地位,并对天目系茶碗进行详细地划分、归类,对建盏近现代的传播无疑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日本还涌现出了一大批致力研究和仿制建盏的陶艺家,并将曜变天目作为毕生的目标。

其中,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安藤坚历尽6年心血,仿制了5件接近曜变天目特征的作品,并于1981年将其赠与了福建博物馆。而濑户市长江秀利及其子长江惣吉,皆是当地颇有名气的陶艺家,在仿制曜变天目和兔毫建盏等都有着扎实的功底和深厚的造诣。长江惣吉先生更是在近年,成功仿制出一定程度相似的曜变天目作品。

另外一位仿制曜变天目较为成功的是林恭助,于07年中国美术馆举办过《曜变天目——林恭助展》。此外,有名的建盏仿制者还有镰田幸二、桶谷宁、藤井锦彩等等,他们不仅对曜变天目,对兔毫、油滴天目也有深入的研究和斐然的成绩。这也是日本对建盏的传承和贡献。


4、建盏文化的回哺

《转载》我们应该感谢日本对建盏的贡献
陶源建盏的展品

我国陶瓷界是经过七八十年代的中日陶瓷文化交流后,才得以重新真正地认识建盏的魅力,从而展开一系列建窑的考古工作(注:60年代也有进行建窑的考古工作),并组织众多人员着力研究建盏的烧制工艺,最终成功再现800断烧的建盏。在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也才有今日建阳地区的建窑窑火日渐兴盛的局面。

另外,台湾天目的发展也同样得力于日本的陶瓷文化交流。同时,日本茶道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也是对建盏的贡献,重新让中国、也让世界各地认识宋代建盏和宋代点茶文化。

对此,我们应该感谢日本对建盏的贡献。假如没有这些贡献,建盏也许会依然埋没于水吉镇的遍山荒野和故纸堆中,也很难能在今天看到建盏有望再现宋之辉煌的景象。


附记:
此次文博会,小堂还与建窑协会秘书长魏尚人先生、陶源裴师傅交流不少,一致认为建盏应先传承宋代工艺,复烧建窑已有的釉面特征和品种(包括日本传世和窑址遗留的兔毫、油滴和曜变),在掌握建窑烧造的精髓之后,再进行创新与突破。

《转载》细说日本古代的“建盏”与“天目”之别


 2014-11-02 把盏堂



我们早期发送的文章《日本为何称建盏为“天目”》一文,已对“建盏”和“天目”做了简略地介绍。本期,我们从日本古代的文字记载中,进一步详细地解释二者的区别。

建窑瓷器在宋元时期随留学僧侣或港口贸易输入日本后,在日本较早的文献记录中,一般都被称为“建盏”。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窑及其窑系的许多作品,由于寺院、茶道文化的传播,不断衍化并分别给予形象性的艺术特征的命名(如“油滴”、“曜变”等by把盏堂),众多的命名最终约定俗成地被概括在“天目”陶瓷这一广义而丰富内涵的范畴。

“天目”之名首先得从中国的天目山谈起。据《大清统志》载:浙江省杭州府天目山,在临安县西北五十里,与于潜县交界,山有两目,“在临安者曰东天目,在于潜者曰西天目”。宋代天目山佛教寺院林立,香火鼎盛,东天目有昭明寺,西天目有禅源寺。天目山东北峰径山则有勒赐香云禅寺,享有“禅林之冠”的美称。

宋元时期许多日本僧人纷纷来这里修行,僧人们都把这里带回的建盏称为“天目山带回的茶碗”,辗转则成“天目茶碗”,这是“天目”之名的最初来历,这种名称当时也只是种口头流传而已。据日本学者考证,镰仓时代是否把建盏称为天目,还缺乏文献记录。1336年玄惠法师著《游学往来》一书中,出现了“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碗”等名称,但未见天目一词。镰仓时代成持的《吃茶往来》、《佛口庵公物目录》等书中也有“建盏”一词,也未见“天目”。


 
曜变天目 静嘉堂文库藏




油滴天目日本林原美术馆藏




禾目天目京都国立博物馆


“天目”作为饮用器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建武二年(1335年),以后如康永二年(1343年)《祇园执行日记》和庆永十二年(1406年)《教言卿记》中均有载。应永年年间(1394~1427年)成书的《禅林小歇》中记载:胡兹盘以建盏居多,有油滴、曜变、建鳖、胡盏、汤盏、幅州盏、天目。

在这里,建盏、油滴、曜变、建鳖,可以肯定都是建窑的珍品;而胡盏、汤盏、幅州盏、天目,则属于建窑系的黑釉瓷器,其中“幅州盏”应与“福州盏”同音,出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府治下的福清东张等窑。“天目”则可能是某种不明具体产地的黑釉瓷器的名称。由于这种名称与中国天目山传来建盏的渊源关系,从此陆续在各种书籍中出现,并被广泛使用于各种黑釉瓷器的命名,如禾目天目、兔毫天目、油滴天目、曜变天目、灰被天目、金彩天目等等。

15世纪记载建盏的日本文献中还有《满济准后日记》、《荫凉轩日录》等书。写有“油滴”、“银建盏”、“古建盏”、“御建盏”等。后者还记载建盏的价格,延德二年(1490)十月,银复轮(即是包银口的“银覆轮”by把盏堂)的一只建盏价格是二百五十匹绢。明应二年(1493)八月,建盏与茶座两只,价格为14贯500文,看来当时建盏有贵贱不等的价格。






《君台观左右帐记》

16世纪前期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一书,是足利将军的朋友们对他们所收藏的中国文物——唐物进行评鉴的记录,其中记载:

『曜变为建盏中的无上神品,乃世上罕见之物,其地很黑,有许多浓淡不同的琉璃状的星斑。另外,还有黄色、白色以及浓琉璃色或淡琉璃色等色泽互相交织,形成美如织锦的釉,相当于价值万匹之物也。

油滴为第二重宝。其地也很黑,盏心和盏外壁都呈现出许多淡紫泛白的星斑。存世量比曜变要多,价值等同于五千匹之物也。

建盏,不如油滴。其地釉发黑,色泽带有类似金子发光的效果。和油滴同样,也有带星斑的。价值等同于三千匹之物也。

乌盏,形似兔盏的样子。土釉与建盏同样,形状有大小之分。价廉。

鼈(鳖)盏,与天目茶碗的质地一样,釉色泛黄且发黑,有花鸟及其各种纹样。价值千匹之物也。

能(或鲐、態)皮盏,也与天目茶碗的质地相同,釉色黄中带橘色,盏内外布满淡紫色的星斑。廉价。

天目,众所周之,以灰被为上品。因为不是公方(将军家)的御用之物,谈不上价格(即便宜得说不出价格)。』



吉州窑玳瑁天目



吉州窑 玳玻天目

在《君台观左右帐记》中,曜变和乌盏被明确划归到建盏的行列。而油滴、鼈(鳖)盏、能(熊)皮盏均未明确写出产地。但其中有“建盏,不如油滴”所指的“油滴”,应该也是建盏或建盏系列的一种;而从描写鼈(鳖)盏、能(或鲐、態)皮盏的文字来看,应是指江西吉州窑的玳瑁釉茶和剪纸贴花釉。“灰被”天目,目前已经被考古资料证明,产地是福建省南平市太平镇茶洋村的茶洋窑。可见,所谓天目盏的产地,在当时的认知中就是非确定性的,产地并非一处的可能性很大。




吉州窑 木叶天目



茶洋窑 灰被天目


天正十六年(1588年)的《山上宗二记》中也有“天目”的记载。但存世版本不同,所载内容有别。本文介绍表千家本的内容:
『天目之事,绍鸥旧藏一只。另外还有一只白天目。现在天下存世的三只天目中,以上提到的两只为关白氏(即丰臣秀吉)所有。引拙(即鸟居引拙)旧藏的天目为堺(地名)的油屋所拥有。以上这些天目都是灰被天目。此外,灰被天目在各地都有,且有上中下品之分,因此在数量上很难把握。前面所提到的三只天目自古以来被置于称作名物的盏托之上,所以是天目中的名物。以上说法为口传。

黄天目,比灰被天目要次,只天目在世上的存世量较多。此三色天目,都被称作天目。天目的釉水柔和,形状以器形深的为 好。以上说法为口传。

建盏其中有影星、油滴、乌盏、別(鳖)盏、玳皮盏,这六种都属于建盏(但是,文中只提到五种)。价廉。以上说法为口传。

这(些)天目,鄙人都亲眼过目过』



黄天目

 
白天目

以上文献日本茶道界广为人知的史料,可归结为:

“天目”作为饮器的名称至少在14世纪就出现于文献中。它以山名来命名,当时建盏类茶碗与“天目”是分开记录的,“天目”的价格比较低廉。在16世纪初期,“天目”的上品被称为“灰被天目”,而建盏类茶碗有许多等级,建盏也不包含在“天目”之中,与“天目”同属于“土之物(日本称“陶瓷器”为“土之物”by把盏堂)”的范畴,其价格远远高于“天目”。

而在16世纪末的文献中,虽然建盏与“天目”分开称呼的情况依然存在,却由于“侘茶”的盛行,日本茶道界的审美观发生了转变。建盏从茶盏中的高级品一落而成为廉价物,同时,“天目”的外延也进一步扩展开了。至19世纪以后,在日本茶道界,“天目”已演变为包括中国建窑系列、吉州窑系列茶碗以及所有与那种束口、深腹、高圈足茶碗形状相同或接近的各类唐物茶碗或和物茶碗的总称。

目前,“天目”在中日两国陶瓷考古界存在一种共识:这一名称来源于日本。从广义看,“天目”是对中国黑釉瓷器的通称;从狭义来看,“天目”被视为以中国福建建窑为代表的黑釉茶盏的通称。

(本文整理自叶文程和林忠干著《建窑瓷鉴定与鉴赏》、方忆和水上则和著《“天目”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