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2日

照窯參展2016台灣文博會

每年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甄選出國內金 銀 木 漆 陶 瓷 等十五家不同產業最頂尖的工藝廠商,在台灣國際文博會代表台灣工藝領域展現最完美的作品。 感謝工藝中心再次給予「照窯」展出的機會。

歡迎各位朋友們前往參觀。


展覽訊息:2016台灣文博會,4/20~24, 10:00~18:00。 我們"照窯"展位在「品工藝」館內,地點是華山1914文創園區,台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



我在2016台灣文博會-品工藝 照窯展位

銀油滴天目茶盞

銀油滴天目茶盞

兔毫天目茶盞

兔毫天目茶盞

2015年12月5日

楊春生陶藝個展

我的陶藝個展將在2015/12/8開幕展出我最拿手的天目茶碗一些鈞瓷,同時還有20年前作的柴燒陶感謝第一銀行文教基金會提供非常寬廣的展覽場地歡迎好友們前往觀賞


2014年11月8日

《转载》我们应该感谢日本对建盏的贡献

《2014-10-28 把盏堂》

第七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已于昨日(10月27日)结束,为时4天。建窑建盏作为中华宋代文化传承与复兴的代表,成为此次文博会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建阳市建窑协会也组织了一二十位建盏师傅,携带各家精品参与展览,详情可看建窑协会(微信号:fjjyjzxh)的相关报道。

《转载》我们应该感谢日本对建盏的贡献
文博会建盏现场
(注:这个时间点,人较少)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天目名家杨春生先生(照窑)也参与了本次文博会,展出了诸多的兔毫、油滴天目的精品。台湾作为建窑建盏复兴的先行者,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杨先生在1988年就开始钻研建窑建盏烧造,后历经十年的柴烧陶制作,并于2003年起专注天目茶碗制作,坚持遵循传统建盏的单挂釉烧造工艺。

《转载》我们应该感谢日本对建盏的贡献

《转载》我们应该感谢日本对建盏的贡献
照窑杨春生的展品

此次文博会,小堂有幸与杨先生交流了一个多小时,就一些建盏的文化传承与复兴问题进行探讨,受益良多,也解开了小堂一些疑惑。其中,杨先生谈到一个可能我们未曾过多关注的问题,在建盏与日本天目的关系中,“我们应该首先感谢日本,感谢日本对建盏文化的保存与贡献”。小堂对此也深有体会,故本期先就这个问题谈谈小堂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其他问题姑且按下不表。


正文:

日本对建盏的贡献,小堂认为主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对建盏的尊崇与保存、宋代点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建盏的研究和复烧、建盏文化的回哺。下面,我们逐一展开探讨。


1、对建盏的尊崇与保存

《转载》我们应该感谢日本对建盏的贡献
德川美术馆油滴天目

自日本留学僧侣将建盏带回日本后,日本一直都将建盏奉为最高等级的茶碗,在日本茶道界广为人知的两本古籍《禅林小歌》、《君台观左右账记》均有记载。建盏只有在高规格、重要的茶会才会拿出来使用。时至今日,日本仍将三件曜变天目(建盏)作为国宝,并将其中之一称为“世界第一碗”。

古陶瓷专家陈显求教授在《扶桑鉴宝记》中,详实地记载了日本大德寺龙光院如何小心地取出曜变天目,“知客僧在廊檐下铺上约2米长 1米宽的绵垫,,然后把白布包着的一个大木箱打开,把四重的一个比一个小的箱子逐一取出,打开后,从小布袋取出这只国宝。”

可见日本是如何小心地保管建盏,由此也可窥得日本对建盏是何等地尊崇。正是因为这样的尊崇之心,才驱使日本茶人对每一个建盏进行妥善的保管,使得大量的建盏极品得以传世下来。而我们今天才机会一睹宋代建盏的风采。

如若没有日本对建盏的保存,很有可能曜变天目(建盏)便就此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中,我们完全可能不知道建窑曾有如此惊艳的“神品”。而更多的极品油滴天目也无从见到,除了《大观茶论》等古籍所记载的文字外,就只剩下水吉镇千年窑火留下的遗址和漫山遍野的残片、匣钵。


2、宋代点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转载》我们应该感谢日本对建盏的贡献
今日再现的径山茶宴

在南宋,自僧人荣西将茶种带回日本后,日本便开始大规模种植茶树,驱使了大量的僧人前往浙江径山寺学习点茶法,称为“径山茶宴”,并将其完整地带回日本。宋代点茶法也因此在异国生根发芽,并融入了日本独有的民族文化,发展成为今日的“日本点茶道”。日本点茶道,依然沿袭、保留了大量的宋代点茶方法和仪式,是对宋代点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而在我国,自明代朱元璋下令贡茶改制,废除宋代龙凤团茶、改用散茶后,饮茶方式转变为今日沸水冲泡的瀹([yuè])饮法。盛行三百余年的宋代点茶法迅速衰落、消亡,建盏成了“无源之水”,建窑窑火就此熄灭。不仅径山寺的茶宴,整个宋代的点茶法在当今中国都难觅踪迹。


3、近现代对建盏的研究

《转载》我们应该感谢日本对建盏的贡献
林恭助作品

日本陶艺家小山富士夫所著的《陶瓷大系38:天目》和《天目》二书,再次肯定了建盏在日本茶道界的地位,并对天目系茶碗进行详细地划分、归类,对建盏近现代的传播无疑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日本还涌现出了一大批致力研究和仿制建盏的陶艺家,并将曜变天目作为毕生的目标。

其中,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安藤坚历尽6年心血,仿制了5件接近曜变天目特征的作品,并于1981年将其赠与了福建博物馆。而濑户市长江秀利及其子长江惣吉,皆是当地颇有名气的陶艺家,在仿制曜变天目和兔毫建盏等都有着扎实的功底和深厚的造诣。长江惣吉先生更是在近年,成功仿制出一定程度相似的曜变天目作品。

另外一位仿制曜变天目较为成功的是林恭助,于07年中国美术馆举办过《曜变天目——林恭助展》。此外,有名的建盏仿制者还有镰田幸二、桶谷宁、藤井锦彩等等,他们不仅对曜变天目,对兔毫、油滴天目也有深入的研究和斐然的成绩。这也是日本对建盏的传承和贡献。


4、建盏文化的回哺

《转载》我们应该感谢日本对建盏的贡献
陶源建盏的展品

我国陶瓷界是经过七八十年代的中日陶瓷文化交流后,才得以重新真正地认识建盏的魅力,从而展开一系列建窑的考古工作(注:60年代也有进行建窑的考古工作),并组织众多人员着力研究建盏的烧制工艺,最终成功再现800断烧的建盏。在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也才有今日建阳地区的建窑窑火日渐兴盛的局面。

另外,台湾天目的发展也同样得力于日本的陶瓷文化交流。同时,日本茶道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也是对建盏的贡献,重新让中国、也让世界各地认识宋代建盏和宋代点茶文化。

对此,我们应该感谢日本对建盏的贡献。假如没有这些贡献,建盏也许会依然埋没于水吉镇的遍山荒野和故纸堆中,也很难能在今天看到建盏有望再现宋之辉煌的景象。


附记:
此次文博会,小堂还与建窑协会秘书长魏尚人先生、陶源裴师傅交流不少,一致认为建盏应先传承宋代工艺,复烧建窑已有的釉面特征和品种(包括日本传世和窑址遗留的兔毫、油滴和曜变),在掌握建窑烧造的精髓之后,再进行创新与突破。

《转载》细说日本古代的“建盏”与“天目”之别


 2014-11-02 把盏堂



我们早期发送的文章《日本为何称建盏为“天目”》一文,已对“建盏”和“天目”做了简略地介绍。本期,我们从日本古代的文字记载中,进一步详细地解释二者的区别。

建窑瓷器在宋元时期随留学僧侣或港口贸易输入日本后,在日本较早的文献记录中,一般都被称为“建盏”。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窑及其窑系的许多作品,由于寺院、茶道文化的传播,不断衍化并分别给予形象性的艺术特征的命名(如“油滴”、“曜变”等by把盏堂),众多的命名最终约定俗成地被概括在“天目”陶瓷这一广义而丰富内涵的范畴。

“天目”之名首先得从中国的天目山谈起。据《大清统志》载:浙江省杭州府天目山,在临安县西北五十里,与于潜县交界,山有两目,“在临安者曰东天目,在于潜者曰西天目”。宋代天目山佛教寺院林立,香火鼎盛,东天目有昭明寺,西天目有禅源寺。天目山东北峰径山则有勒赐香云禅寺,享有“禅林之冠”的美称。

宋元时期许多日本僧人纷纷来这里修行,僧人们都把这里带回的建盏称为“天目山带回的茶碗”,辗转则成“天目茶碗”,这是“天目”之名的最初来历,这种名称当时也只是种口头流传而已。据日本学者考证,镰仓时代是否把建盏称为天目,还缺乏文献记录。1336年玄惠法师著《游学往来》一书中,出现了“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碗”等名称,但未见天目一词。镰仓时代成持的《吃茶往来》、《佛口庵公物目录》等书中也有“建盏”一词,也未见“天目”。


 
曜变天目 静嘉堂文库藏




油滴天目日本林原美术馆藏




禾目天目京都国立博物馆


“天目”作为饮用器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建武二年(1335年),以后如康永二年(1343年)《祇园执行日记》和庆永十二年(1406年)《教言卿记》中均有载。应永年年间(1394~1427年)成书的《禅林小歇》中记载:胡兹盘以建盏居多,有油滴、曜变、建鳖、胡盏、汤盏、幅州盏、天目。

在这里,建盏、油滴、曜变、建鳖,可以肯定都是建窑的珍品;而胡盏、汤盏、幅州盏、天目,则属于建窑系的黑釉瓷器,其中“幅州盏”应与“福州盏”同音,出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府治下的福清东张等窑。“天目”则可能是某种不明具体产地的黑釉瓷器的名称。由于这种名称与中国天目山传来建盏的渊源关系,从此陆续在各种书籍中出现,并被广泛使用于各种黑釉瓷器的命名,如禾目天目、兔毫天目、油滴天目、曜变天目、灰被天目、金彩天目等等。

15世纪记载建盏的日本文献中还有《满济准后日记》、《荫凉轩日录》等书。写有“油滴”、“银建盏”、“古建盏”、“御建盏”等。后者还记载建盏的价格,延德二年(1490)十月,银复轮(即是包银口的“银覆轮”by把盏堂)的一只建盏价格是二百五十匹绢。明应二年(1493)八月,建盏与茶座两只,价格为14贯500文,看来当时建盏有贵贱不等的价格。






《君台观左右帐记》

16世纪前期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一书,是足利将军的朋友们对他们所收藏的中国文物——唐物进行评鉴的记录,其中记载:

『曜变为建盏中的无上神品,乃世上罕见之物,其地很黑,有许多浓淡不同的琉璃状的星斑。另外,还有黄色、白色以及浓琉璃色或淡琉璃色等色泽互相交织,形成美如织锦的釉,相当于价值万匹之物也。

油滴为第二重宝。其地也很黑,盏心和盏外壁都呈现出许多淡紫泛白的星斑。存世量比曜变要多,价值等同于五千匹之物也。

建盏,不如油滴。其地釉发黑,色泽带有类似金子发光的效果。和油滴同样,也有带星斑的。价值等同于三千匹之物也。

乌盏,形似兔盏的样子。土釉与建盏同样,形状有大小之分。价廉。

鼈(鳖)盏,与天目茶碗的质地一样,釉色泛黄且发黑,有花鸟及其各种纹样。价值千匹之物也。

能(或鲐、態)皮盏,也与天目茶碗的质地相同,釉色黄中带橘色,盏内外布满淡紫色的星斑。廉价。

天目,众所周之,以灰被为上品。因为不是公方(将军家)的御用之物,谈不上价格(即便宜得说不出价格)。』



吉州窑玳瑁天目



吉州窑 玳玻天目

在《君台观左右帐记》中,曜变和乌盏被明确划归到建盏的行列。而油滴、鼈(鳖)盏、能(熊)皮盏均未明确写出产地。但其中有“建盏,不如油滴”所指的“油滴”,应该也是建盏或建盏系列的一种;而从描写鼈(鳖)盏、能(或鲐、態)皮盏的文字来看,应是指江西吉州窑的玳瑁釉茶和剪纸贴花釉。“灰被”天目,目前已经被考古资料证明,产地是福建省南平市太平镇茶洋村的茶洋窑。可见,所谓天目盏的产地,在当时的认知中就是非确定性的,产地并非一处的可能性很大。




吉州窑 木叶天目



茶洋窑 灰被天目


天正十六年(1588年)的《山上宗二记》中也有“天目”的记载。但存世版本不同,所载内容有别。本文介绍表千家本的内容:
『天目之事,绍鸥旧藏一只。另外还有一只白天目。现在天下存世的三只天目中,以上提到的两只为关白氏(即丰臣秀吉)所有。引拙(即鸟居引拙)旧藏的天目为堺(地名)的油屋所拥有。以上这些天目都是灰被天目。此外,灰被天目在各地都有,且有上中下品之分,因此在数量上很难把握。前面所提到的三只天目自古以来被置于称作名物的盏托之上,所以是天目中的名物。以上说法为口传。

黄天目,比灰被天目要次,只天目在世上的存世量较多。此三色天目,都被称作天目。天目的釉水柔和,形状以器形深的为 好。以上说法为口传。

建盏其中有影星、油滴、乌盏、別(鳖)盏、玳皮盏,这六种都属于建盏(但是,文中只提到五种)。价廉。以上说法为口传。

这(些)天目,鄙人都亲眼过目过』



黄天目

 
白天目

以上文献日本茶道界广为人知的史料,可归结为:

“天目”作为饮器的名称至少在14世纪就出现于文献中。它以山名来命名,当时建盏类茶碗与“天目”是分开记录的,“天目”的价格比较低廉。在16世纪初期,“天目”的上品被称为“灰被天目”,而建盏类茶碗有许多等级,建盏也不包含在“天目”之中,与“天目”同属于“土之物(日本称“陶瓷器”为“土之物”by把盏堂)”的范畴,其价格远远高于“天目”。

而在16世纪末的文献中,虽然建盏与“天目”分开称呼的情况依然存在,却由于“侘茶”的盛行,日本茶道界的审美观发生了转变。建盏从茶盏中的高级品一落而成为廉价物,同时,“天目”的外延也进一步扩展开了。至19世纪以后,在日本茶道界,“天目”已演变为包括中国建窑系列、吉州窑系列茶碗以及所有与那种束口、深腹、高圈足茶碗形状相同或接近的各类唐物茶碗或和物茶碗的总称。

目前,“天目”在中日两国陶瓷考古界存在一种共识:这一名称来源于日本。从广义看,“天目”是对中国黑釉瓷器的通称;从狭义来看,“天目”被视为以中国福建建窑为代表的黑釉茶盏的通称。

(本文整理自叶文程和林忠干著《建窑瓷鉴定与鉴赏》、方忆和水上则和著《“天目”释名》。)

2014年10月19日

銅顏無際是鈞瓷 文/李杰穎‧圖/照窯

原文刊登於《探極雜誌》第4期

驢肝馬肺

鈞窯的窯址在今河南省禹縣,一般認為鈞瓷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鈞瓷的出現是受到唐代魯山窯等地生產的窯變花瓷的啟發,唐代的花瓷在當時廣為文人雅士所喜愛,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當時的工匠已經能使用不同的釉料,燒出色彩豐富,猶如彩霞、浮雲、樹葉一般的彩斑。
雖然唐代花瓷能夠燒出漂亮的窯變釉,但是能夠燒製完美者,十分少見。真正能夠隨心所欲的掌控窯變,燒出理想的瓷器者,首推鈞窯,因此民間對鈞瓷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稱呼。
鈞窯屬於北方青瓷系統,特色在於它是一種獨特的藍色乳濁釉,釉含內含有少量的銅,因此不同於汝窯,鈞瓷的釉色呈現出青中帶紅的色調,其青色也不同於一般的青瓷,堪稱青瓷工藝的一大突破。
因為鈞瓷的釉料含有銅,工匠運用還原銅的原理,燒製出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雞血紅、葡萄紫、硃砂紅、蔥翠青、胭脂紅、火裡紅…等等不同的變化最難得的是還有通體紫紅色,凹陷處為醬褐色者,世稱「驢肝馬肺」。

銅顏無際

要在陶瓷器上顯現出「紅」色,一般來說有三種釉料來源:鐵紅(以氧化鐵為著色劑)、銅紅釉(以氧化銅為劑)以及近代以化學工程造就的紅彩料(利用中子撞擊而得色)。其中,高溫銅紅釉是最為困難者,,釉料中的銅的加入量、化學比例、溫度和時間等因素都對於成品的顏色十分重要,有任何偏差就無法達到所要的結果。根據考證,唐朝的湖南長沙窯是第一次在偶然中燒出高溫銅紅色,又山西交城窰亦傳有「白釉紅斑瓷器」,此外並無後繼者,可見得以銅為著色劑,對當時的工藝技術來說,是如何困難的挑戰。
然而,經過不斷的嘗試,宋代的工匠終於克服萬難,燒製出精采奪目的紅、紫釉色,其釉面並有不規則的流動狀細紋,後人稱之為「蚯蚓走泥紋」,成為鈞紅的一大特徵。宋時鈞紅有「驢肝馬肺」、「紅霞」、「玫瑰紫」及「海棠紅」等不同名稱,除了紅色以外,鈞瓷還有綠 藍 紫色等各種豐富飽滿的色彩。鈞瓷的出現改變了宋代以前以單一釉色(例如:青色、白色)的上釉法,轉變為多釉色的技術,創造了中國瓷器發展的里程碑。
在宋代工匠的基礎上,元代創燒了「釉裡紅」,由於這種紅色花紋位於瓷胎的上面,釉的裡邊,因此成為釉裡紅。不過元人的技術仍然不穩定,往往由於銅的含量或還原焰的控制不好,而產生發黑的現象。一直到清代雍正時期,關於釉裡紅的技術才算真正成熟。
明代的銅紅釉,最大的成就是「霽紅」,呈現出深厚滋潤感的鮮紅色,宣德時期的「宣紅」更是明代銅紅釉工藝技術的成熟表徵。到了清朝,銅紅的技術更為成熟,而有「郎窯紅」、「祭紅釉」、「寶石紅」...等等的技術,光彩奪目。宋代鈞窯以銅紅著色的技術,對後代的陶瓷工藝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再現窯變
除了光彩奪目的銅紅釉之外,窯變也是鈞窯瓷器的一大特色。鈞窯瓷器常發生窯變,除了釉的本色之外,還會出現其他顏色,這種窯變釉色正是鈞窯的珍貴之處。由於窯變釉色是燒製過程中自然形成,因此每一件均瓷的釉色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自古以來有「鈞窯無雙」、「鈞瓷一件,變化萬千」的說法。
窯變瓷器其實是中國著名的瓷器,例如宋代五大名窯的特色之一。不過回到歷史的真實,雖然窯變瓷器在藝術表現和收藏上有很高的價值,但是從官窯的立場來看,窯變導致燒出預期之外的驚人作品並非是好事情,因為若是皇帝、官府要求再做出那樣的作品,由於窯變本身是不確定性的產物,窯方往往沒有辦法重現,如此必然會受到降罪處分。因此,窯變很可能是件攸關性命的事情。
然而,藝術的精神之一就是向人力所不能及的事物挑戰,設法在確定性與不不確定性之間求取平衡,經過歷代的工匠不斷的嘗試,鈞瓷窯變的相關機制也慢慢的被發掘,從而使得後來的匠師們,得以更自由的運用窯變創造出巧奪天工的瓷器。

照窯鈞瓷

「照窯」的楊春生父子長期以來持續投入「鈞瓷」這項傳統工藝的研究,設法努力解破氧化銅發色的奧妙,燒出銅紅、青中帶紅等多種線條,釉面呈現鮮紅 翠綠 湛藍 深紫等色,顏色豐富、對比強烈卻又和諧交融,充滿韻律與節奏的趣味。
楊春生原本在裕隆汽車工作,因為個人興趣而投入陶瓷工藝的創作研究中,其間嘗試過鈞瓷、天目、柴燒陶...等等不同的創作題材。1993年間,楊春生使用日本瓷土、單掛銅釉為孩子燒出了一個糖果瓷罐。沒有想到這個作品在1996年台灣陶藝大展得到優選獎,被主辦單位典藏。頒獎典禮時孩子很好奇,糖果罐怎麼擺進櫥窗裡了?當年僅8歲的兒子楊淨,得知糖果罐不會再回家,還要求父親一定要再做一個給他。
後來楊春生逐漸偏重於天目茶碗的製作,孩子的糖果罐始終沒有再燒製出來。直到楊淨成年,傳承父親衣缽接續鈞釉的研究,進而發展出一系列豐富精采的鈞瓷作品。這個美麗的故事有了令人讚嘆的進行式結局!

傳承與挑戰

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中,大部分在宋、元以後就中斷了,有的連古代窯址都找不到。鈞窯不但開啟了中國有色陶瓷的先河,而且還能不斷傳承至今,成為中國北方陶瓷藝術的種子庫。而在現代科學技術的輔助下,過去不能為人所控制的「窯變」,開始有許多自由自在的變化。
如何在傳統與現代、單純與多樣之間求取平衡,成了現代的鈞瓷創作者的挑戰。而「照窯」的楊春生父子,毫不猶豫的接下了這個課題,努力的為這些從唐宋以來傳承的工藝,創造新的里程碑。

2014年10月18日

照窯背板 〈浙江東陽展 〉


『台灣頂級工藝』 在浙江東陽參展「第十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

展期:10.18~10.21

今天開幕


『台灣頂級工藝』入口


照窯展位



 楊淨與照窯


出國參展

今早和楊淨一起去杭州再轉東陽市,參加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展覽會,10/23去廈門文博會,這兩檔都是落地招待,感謝主辦單位 ! 10/28 去重慶茶博會,11/4 返臺,希望這趟旅程平安順利,感恩老天的安排和親朋好友的關心 !



2014年8月30日

第20 屆魯台經貿洽談會海峽兩岸博覽會

今天飛青島轉往濰坊,攜天目茶碗和新出窯的鈞瓷蓋罐參加魯台展。我們在會館一樓2號館展位1106、1108,展期9/1~9/5。